《這樣思考,人生就不一樣》中文有聲書摘

YourLifeBeDifferent_296本書摘報導由博客思聽數位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,想要收聽更多的書摘,請到W-W-W-dot-B-O-O-K-A-S-T-dot-COM 下載。

你是滑翔機人?還是飛機人?這是一九八六年,距今二十三年前,一位日本教授率先提出的問題。他所謂的滑翔機人,指的是只會也只能跟著老師「說一動,做一動」的學生,就像只能被飛機拖著飛的滑翔機。而飛機人呢,指的則是能靠自己唸書、做事和生活的學生,就像能靠自己飛行,根據自己意志,有自己方向、行進速度和上升力量的飛機一樣。這位日本教授認為,學校教育只能教出滑翔機人,因為學校重視的是服從,叫你去哪裡,跟著走就對了。學生自己亂飛是違規,會立刻受到處罰。所以學生個個都被訓練成滑翔機人,才能順利畢業。

由於飛機人在學校體制內的滑翔機訓練課程裡,會被視為危險、麻煩、令人困擾。因此,學校訓練出的大概都是不會自己思考的滑翔機人。以致一出社會,甚至在寫畢業論文時,學生都會不知所措,無法靠自己獨立飛行。這位日本教授希望在校學生都要知道,我們不但要做滑翔機人,同時也要做飛機人,才能學到老師教的,同時又能思考自己的創意。因此他在一九八六年寫了「思考的整理學」這本書,日本筑摩書房出版。但繁體中文版「這樣思考,人生就不一樣」,是到二零零九年十一月,由台灣究竟出版公司出版,全書連後記共兩百二十二頁。

「這樣思考,人生就不一樣」這本書,作者外山滋比古,是日本前東京教育大學教授,曾任御茶水女子大學榮譽教授。他寫這本書,是因為經常有學生來找他幫忙完成畢業論文。可是這些學生雖然名義上是請教授指導,但實際上都是靠教授一步一步指點才完成。這讓外山教授非常感慨,大學生到畢業都沒有靠自己思考和創意的能力,這與他認為的學校教育目的相距甚遠。因此他要寫這本書,告訴學生:雖然學校是訓練滑翔機人的地方,但學生自己要知道該做個飛機人,要學會獨立思考,才能擁有自己的思想,建立起與現實社會相結合的新世界。

有趣的是,這本書雖然賣了二十幾年都不很有名。但到二零零七年,一位在日本岩手縣一家書店工作的店員,為了思考「思考」這個問題,無意間看到這本「思考的整理學」。於是打開來一看,沒想到就因而受到啟發,豁然開朗,覺得「如果早點看到這本書,該有多好?」而他的這個感想,後來被他做成宣傳海報放在書店裡,以吸引顧客購買這本書。沒想到,這句話成功引發了許多人好奇,特別是在大學生和年輕人族群裡,大家口耳相傳競相購買這本書。結果,出版商日本筑摩書房知道之後就借力使力,把這句話印成了書腰,在日本全國促銷。

結果一年半後,二零零八年底,這本書成為日本全國暢銷書,而且還是東京和京都兩所大學「校園書店」的暢銷書冠軍。於是筑摩書房再借力使力,把書腰改成「最多東大生和京大生讀過的一本書」,加強促銷。最近二零零九年九月,這本書慶祝銷售一百萬本,成為二零零九年在日本暢銷百萬冊的第「二」本好書。由於第一本賣出百萬冊暢銷書的,是日本名作家村上春樹的小說「IQ84」。因此,日本三大報競相報導這本書創下出版奇蹟。幾乎所有的人都相信,這本書之所以會一夕暴紅,最主要就是因為大家對「思考」這件事,都有迫切的需求。

其實這個需求,外山教授早在二十三年前就發現。因為學校教育必須讓所有的學生,在一致的學習環境裡學到知識和技能,因而一定會偏重培養滑翔機人,造成學生不容易學到思考的方法。所以,外山教授在這本書裡介紹了幾種思考的方法,希望學生學了之後,能善加運用獨立思考。比方說,利用早上思考和潛意識思考,來解決不容易解決的問題。外山說,現在學生都愛晚上讀書,尤其喜歡熬夜。他以前也相信晚上安靜,比較容易有靈感。可是後來他發現,晚上寫的信,到了早上一看,會想不通為什麼晚上會那樣寫。

而許多晚上想破頭也想不通的問題,到了第二天早上,居然不費吹灰之力就迎刃而解。這讓他轉而體會到:早上思考的效益,遠遠勝過晚上。而且他還發現,早上的頭腦比較樂觀,比較沒有情緒。因為有時候他晚上寫文章老覺得不順,但等睡過一覺,早上起來再改,文章就通順多了,情緒性的想法和字眼也不見了。他甚至為了維持早上起床的新鮮感,同時又能放縱自己早上多睡兩個小時,假日還把午餐變成「早午餐」,讓中午以前都是「早餐前的時間」,那麼在這段時間裡做的事,都成為一大早做的。

比方說,他在假日如果八點起床。雖然比平常多睡了兩個鐘頭,可是到中午還有四個小時。於是他就把早餐時間挪到十二點,讓頭腦在「早餐前的狀態」下工作,就可以獲得早上思考的效益。而他更頑皮的做法是,在吃完早午餐之後,只要沒事不必外出,就再上床睡個回籠覺,睡到下午三點左右。然後像早上起床一樣,洗臉、刷牙,同樣的動作再做一遍,讓自己感覺像一大早起床。這樣工作到傍晚六七點,他就又有了三四個小時「早餐前的時間」,和早餐前工作的頭腦,讓自己一天有兩次早上思考的機會。

外山說,這種思考法,是讓思緒在睡覺的時候,在頭腦中沉澱、蘊釀,任由潛意識去整理,也就是把頭腦放空的思考整理法。他發現,思考必須像煮開水,要有耐心等上一段時間,去沉澱、去蘊釀,才能煮成開水。有些時候一個晚上的放空,隔天早上就想出答案。但有些時候,有些事情必須沉潛個十幾年,甚至幾十年才可能成型。所以當你碰到某些事解決不了的時候,也許不妨運用讓潛意識自由整理思考的方式,放空你的頭腦,以便產生有效的思考。也許就像外山教授一樣,先去睡上一覺,不要操之過急。

外山指出,這樣釀造出來的思考,就是屬於自己的思考。雖然所有的思考,都受到其他思考的影響。但這些外來的成分,在蘊釀過程中,已經內化融入自己的思考,完全不著痕跡的,成為純粹無雜質,你個人獨創、獨立的思考。不過,獨立的思考,雖然是獨創,但並不表示別人沒有想到。尤其是他發現,如今很少有什麼想法是完全創新、從來沒有人思考過的。所以當你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後,還要經過比較,和別人的想法對照,才能確定自己的思考是不是真的新創,是否確實是前無古人的創新概念。

但是就算你的某個思考是獨創,外山教授建議,在跟別人的論點對照之後,你要用包容所有獨創思考的態度,接受各家的想法,千萬不要獨斷的認為自己的想法最棒。因為那既不客觀,又過於專斷,不能算是好的思考。就像調酒一樣,這樣調出來的酒,也不會是好喝的酒。因為一杯好喝的酒,一定是巧妙組合各種素材的成果。尤其當你把不同性質的素材結合在一起,把不同特質的思考融合在一起時,往往激盪出異想天開、出人意表的創意火花。所以外山教授很擅長重新編輯思考,擅於把自己已經有的知識巧妙組合成新創意。

他說,這叫催化劑式的思考。就是把別人的思考,透過我們居中牽線,扮演催化劑的角色之後,有效傳達給接受訊息的讀者或聽眾。外山也把這種思考,稱之為「二次性創作」。也就是把原創的「一次性創作」思考,再重新編排成新的創意。比方說,原創性最強的詩詞,就是詩人居中媒介,把原有原創的文字重新排列組合之後,而得出的第二次,也就是「二次性創作」的結果。外山說,其實思考和創意,不見得都得靠自己發想。事實上,今天大部份的點子或想法,都是從既有的事物中,彼此自由激盪連結而產生。

(其餘內容請聽有聲書摘)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書摘

《綠能經濟真相和你以為的不一樣》中文有聲書摘

Green_293本書摘報導由博客思聽數位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,想要收聽更多的書摘,請到W-W-W-dot-B-O-O-K-A-S-T-dot-COM 下載。

二零零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到台灣演講時曾經說:對抗全球金融危機,必須發展綠色經濟。因為除了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生產與運用以外,回收二氧化碳及碳交易等,都蘊藏有非常龐大的商機,可以增加許多工作機會。根據氣候變遷解決方案專家克里斯.古德的研究,目前至少有十種科技,能提供各國政府和企業足夠的經濟誘因,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產業。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太陽光電產業、風力發電產業、生質燃料產業,以及在歐洲,和有巨大海洋能的國家所發展的海洋能發電,像是潮汐發電和海浪發電等。

古德相信,人類雖然不可能輕易擺脫掉對石油、煤炭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依賴,但是發展便宜的低碳經濟,一定可以用來對抗氣候變遷。等到有一天我們不再依賴化石燃料,購買新能源的價格不但不會比現在貴,甚至會比現在還便宜很多。因為無論是風力發電機組、太陽能面板、集熱型太陽能發電機、潮汐能源或電動車電池等,隨著預料中的科技發展,未來價格都會降低。他在「綠能經濟真相和你以為的不一樣」一書裡,探討了十項綠能經濟的科技。本書繁體中文版是台灣大是文化公司二零零九年九月發行,全書共有兩百九十九頁。

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「拯救地球的十種科技」,內容包括可再生能源的風能、太陽能、海洋能、生質能,新能源的燃料電池和電動車,以及節省能源的節能,和採集二氧化碳的三種技術,總共有十種。雖然作者克里斯.古德在書裡,是把幾種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科技排在前幾章,可是我們有必要從最後三章,就是採集二氧化碳的三種技術談起。因為到目前為止,許多人對人類為什麼要發展新能源還是一知半解,甚至被新能源、再生能源、綠能、乾淨能源、替代能源、或未來能源等名詞,搞得頭昏腦漲。

還有人認為「地球暖化」不過是政治人物在嚇人,「節能減碳」也只不過是政客們喊的口號。但古德的研究發現,不但「節能」是拯救地球的一項重要科技,而且「減碳」之迫切,比我們一般人以為的更緊急。因為不只是汽車或工廠排放的廢氣讓大氣層裡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,甚至連放牧牛羊的土壤,和不適當農耕技術破壞的土地,都在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,讓地球暖化問題一天比一天嚴重。所以我們要從碳採集、生物碳,和碳匯集等三種技術談起。因為這些,都是減少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和數量的關鍵。

基本上,「碳採集」就是把工廠排放的廢氣加工處理,得出二氧化碳以後,透過液化過程變成液體,再灌進地底封存。目前全球各地封存的二氧化碳,許多都是拿去灌進開採石油的油田裡。石油公司是用二氧化碳的氣壓來給油井加壓,迫使油井噴出更多石油和天然氣。但是也有一部份,例如北歐,就是把二氧化碳打進地底下很深層的含鹽蓄水層裡。據估計,北歐一座名叫「烏特西拉」的地底蓄水層,足夠容納全歐洲所有發電廠發電好幾百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。這些封存在地底的二氧化碳,會在水裡溶解成碳酸,並和岩石中的礦物質結合,形成十分穩定的碳酸鹽,就可以有效的被永遠鎖在地底。

然而碳採集跟封存的成本非常高昂,德國意昂能源集團準備在英國興建的新一代燃煤發電廠,它可以採集廢氣裡的二氧化碳,可是電廠造價至少十億英鎊。美國電力公司AEP計劃在西維吉尼亞州興建的碳採集發電廠,造價也超過二十二億美元。因此,雖然許多國家燃煤電廠所發的電,佔全國總發電量的三成,甚至五成以上,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量非常大。可是在成本考量下,古德估計,至少還需要二十五年,多數電廠才可能更新碳採集設備。所以另一種碳採集辦法目前已成為熱門,它是一種用藻類吸收二氧化碳的「生物固定技術」。

我們都知道,植物每天會進行光合作用,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後轉化成氧氣釋放出來。因此,科學家發現,只要栽培每天都會大量繁殖的藻類,即可用非常低廉的成本,把電廠廢氣裡的二氧化碳採集起來。雖然藻類最後會枯萎,把二氧化碳再散發到空氣裡。可是由於某些藻類能把空氣裡「部份的碳」變成生物柴油,甚至某些藻類一半的重量都成為這種生物柴油。因此我們可以在藻類枯萎前,取出這些油當作燃料,使用在標準的柴油引擎裡。古德說,統計結果顯示,一公頃藻類可以製造的生物柴油,是一公頃大豆製造出生物柴油的一百倍。

而且養殖生質柴油藻類不會像種生質柴油大豆一樣佔用農地,而藻類還可以用來製造牲畜飼料,以及可供人類食用。因此它不會像某些生質柴油作物一樣,被批評跟人類搶糧食。事實上,美國早在二十年前就研發過藻類柴油,但當時因藻類柴油每加侖的價格高於三美元,比汽油昂貴太多,所以後來研究計劃喊卡。但如今藻類柴油的價格比加油站的汽油便宜,養殖一公噸藻類所需的土地面積,又比種植一公噸樹木或草少得多,藻類柴油甚至很可能比纖維素製成的乙醇酒精汽油還便宜,所以這項技術目前已被視為減少十億公噸二氧化碳最可能的辦法。

這個減少十億公噸二氧化碳的挑戰,是英國維京集團創辦人理察.布蘭森所提出。他拿出兩千五百萬美元獎金,獎勵任何可以從大氣層中減少十億公噸二氧化碳的技術。古德相信,押寶藻類採集技術的勝算相當大。不過他也指出,藻類並不是唯一的廉價二氧化碳採集技術,還有一種古老的辦法,也有可能大量採集二氧化碳,那就是把木炭埋進土裡,讓木炭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。科學家發現,燃燒不完全的木炭與土壤混合,能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,吸收儲存好幾個世紀。而且數量上,可以和從電廠採集來的量一樣多。

而最讓科學家興奮的是,這種簡單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技術,還有一項珍貴的副作用,就是能大幅提高農作物的收成量到兩倍,甚至三倍。因此,研究人員把這種木炭叫做「生物炭」。它不只可以用木柴製造,也可以用燃燒稻殼等農業廢棄物來生產。目前在中國大陸,有位愛爾蘭人勞伯.弗拉納根正在推廣他發明的一種生物炭爐。這種爐子不但可以用來製造生物炭,而且能讓農村用的爐灶效率大幅提高。古德說,如果在全世界採用這種生物炭爐,每年全球烹飪燃料的木柴及其他有機物質,將可減少一半到七億公噸,而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一成。

同時,在澳洲新南威爾斯省,有一家百思特能源公司也採用類似技術,過去十多年,每天以不完全燃燒的木材、農業廢料或一般垃圾近一百公噸,製造大約三、四十公噸的生物炭,賣給農民撒在農田裡。每公頃撒十公噸,可使小麥生產量增加三倍,大豆生產量增加兩倍,因為這種生物炭可以大幅增加土壤裡的含碳量。而百思特也沒有忘記它們能源公司的使命,除了副產品的肥料以外,它們也把燃燒那些廢料生物質時產生的氣體和水蒸汽,送入渦輪機中發電。這種作法在加拿大西部省份,也被用來生產暖氣和電力。

古德估計,歐洲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德國,如果裝設兩萬台生物炭設備,就可以徹底清除德國全國的溫室氣體。因為以百思特能源公司的設備來說,它一天就能製造三四十公噸的生物炭,一年就能減少兩億五千萬公噸排放到空氣裡的二氧化碳。目前的問題就在於經濟誘因,只要可以讓裝置這種設備的公司,甚至政府獲利,那麼五年內安裝兩萬台機器的構想,古德相信:確實可行。但是古德發現,目前雖然有許多國家用補助或津貼方式獎勵低碳方式發電,如風力和太陽能發電,但沒有一個國家付錢補助或獎勵企業把二氧化碳放回土壤裡。

(其餘內容請聽有聲書摘)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書摘

《老闆選誰一起喝啤酒》中文有聲書摘

Boss_291本書摘報導由博客思聽數位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,想要收聽更多的書摘,請到W-W-W-dot-B-O-O-K-A-S-T-dot-COM 下載。

上班族人人指望升官,但這事似乎沒有一個準。有的人看起來既沒人才,又沒口才,可是老闆偏愛用他,一年給他連升三級。而有的人賣命打拼幹勁十足,講起話來也頭頭是道,但老板怎麼看他,就是不想升他的官。一般人以為,自己替公司賣命多年,沒有功勞,老板總該看在苦勞的份上,賞自己一個官做。可是這種想法,在現代社會絕對是錯錯錯。因為現在的老板或主管,不是看你過去為公司做過什麼,而是看你未來能替組織奉獻些什麼,才決定用你做幹部,還是讓你繼續坐冷板凳。

全美最頂尖的職業生涯顧問唐納.亞瑟說,上頭升你的目的,絕對不是為了回報你的過去,而是期望投資你的未來。但就算你很優秀,未來值得投資,升你還要看利弊得失。假設升你卻讓上頭承擔的風險大於利益,那你保證升不了官。尤其當你還是一個無法取代的角色時,上頭升你的官,那你的攤子誰來管?亞瑟在他「老闆選誰一起喝啤酒」的書裡說,升不升得了官,其實跟「你有多少本事」無關,而是跟上頭「以為你有多少本事」有關。本書英文版二零零七年出版,繁體中文版二零零九年九月,台灣城邦文化商周出版發行,全書共有兩百一十二頁。

亞瑟說,其實影響一個人升遷的決策,主要是看上頭認為升你的成本、風險,和效益,跟升別人或用外人做的成本、風險,和效益,互相比較,哪種方式有利,就用哪個人。這就是為什麼升一個人「未來價值比過去表現更重要」的主要關鍵。沒有人會搬石頭砸自己的腳。你會升一個過去一直為公司勤奮工作,但未來卻不會對公司有幫助的人嗎?事實上,你現在能做這個工作,並不是因為公司只要你做這件事而已。公司真正期望的,是用了你之後,會給公司帶來更大收益,節省更多成本,降低更多風險。

所以不只在升官的時候,即便現在,你也在跟所有想做這個工作的人競爭,在跟上頭對你原有的印象競爭。如果你保持在這個職位上,比較有價值,你絕對不可能升。什麼叫比較有價值?比方說,升了你,上頭必須調一個人或請一個人來補你的缺,這就要動到兩個人。但如果從外面找個人來,只需要動到一個人。而這樣做比較有價值,那你怎麼可能升?再如果你要去做的位子,比較容易找到人,但把你升官卻很難找到替代人選,那升你,上頭豈不是跟自己過不去?尤其當你留在現職的成本效益,遠大於你去做另一個職位,那上頭更是不可能放人。

亞瑟說,這就是職場上經常看到「越是優秀的人才越難晉升」的主要原因。但「優秀」絕對不是升官的障礙。因為真正優秀的人,會看大環境的變化,預先採取行動,做好升官的準備。亞瑟認識的一位在美國東岸一間老學院工作多年的女士瑪麗,她有一次聽說校長認為校內的行政管理層級太多,而且有太多員工不認真提供優質服務,所以有意把學校組織重整。於是瑪麗開始打聽:其他學校在進行類似的組織重整時,曾經碰過哪些問題,那些高等教育「組織管理專業顧問」又有哪些解答。然後她把這些訊息向校長報告,並且自告奮勇撰寫研究報告。

結果校長對瑪麗的訊息非常有興趣,而瑪麗也在簡報她的研究成果時,清楚表達她的看法,和她想主持這個專案的意願。於是校長在考量配合度以後,決定讓瑪麗擔任「代理副教務長」的職位,負責推動「組織重整」的重責大任。當然優秀的瑪麗也沒讓校長失望,她非常成功的完成了組織重整,而校長回報她的,則是把「代理」兩個字拿掉,讓她扶正成為真正的「副教務長」。亞瑟說,一個真正優秀的人才,會密切注意工作環境的任何風吹草動,因為這些變化都可能是自己升遷的重大機會,或是留下活路,不被裁員的關鍵。

他建議看到機會的人,一定要做三件事:第一就是讓上頭知道你已具備,或即將拿到,新工作所需的技能和資源。第二就是要讓上頭知道,你如果把現在的工作交出去,別人接得了手。第三要讓上頭知道,別人接手之後,你現在的工作不會受影響。亞瑟指出,這是上頭決定升你的三項最重要考量。但你有沒有這個命,則得看你能不能掌握時間點。就算你有價值、有機會、有技能、也有資源,但如果出缺時,你正在處理一個非你不可,無人可以取代的大案子,讓上頭不敢動你,那你也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官位和自己擦身而過。

亞瑟發現,職場上有些人總愛「讓自己無可取代」,但最後總是升不了官。像老手級的秘書、銷售人員、工程師,或總是留一手的師傅,都讓自己被綁死在工作上無法動彈。所以亞瑟勸你,「必須」讓自己的工作很容易接手,才容易讓自己去接別人的職位。比方說,你把工作流程和內容,早就寫成制式教材。或是早就教部下及副手準備接班,或跟同事互相代班,你們可以互相幫忙處理工作。他相信,最好的升官之道,就是像這樣,教導訓練你的部屬,讓他們有能力接替你的工作。這樣,你一方面容易放手,一方面還培養出好些人,將來可以用。

亞瑟說,要想獲得重用,你一定要先做好準備。無論心理上、服裝上、儀態上,都一定要先有主管的樣子。因為他發現,那些可以快速升官的人,許多都能預先看到組織未來的需求。由於他們經常在學習,是真正的終身學習者,而且都在心中有一個明確的策略,都會在還沒有晉升到下一個工作之前,先為那個工作做足準備,預先具備好那個工作所需的技能、心態,和樣子。所以他們總是能夠早人一步,先創造出機會,等待幸福來敲門。亞瑟說,做好準備,你才可能升官。也唯有準備好的人,才通得過「四大定律」的考驗。

亞瑟的升官第一大定律叫「服務生定律」。簡單的說,就是看你對服務生的態度,來決定升不升你。亞瑟發現,凡是對服務生粗魯無禮的人,都無法升官,甚至有些公司根本不用這種人。而第二大定律「鹽巴定律」,則是在說,一個人如果在吃某樣東西之前,嚐都沒有嚐就先加鹽,那這種人也一定升不了官。奇異公司前執行長傑克.威爾許就不會升這種人,因為他相信,這種人會在資訊不夠的情況下,想都不想就妄加判斷。那第三大定律的「飛機場定律」就更簡單,它的意思就是說,如果老板不想和你在機場共渡八個小時,那你肯定升不了官。

因為他發現,當老板和某人搭同一班飛機出差,偏偏起飛時間延誤八小時,如果他樂於和這個人在機場一起熬過這八小時,那這人包準能升官。就像這本書的書名「老板選誰一起喝啤酒」的意思一樣,如果你跟老板聊得起來,能讓老板喜歡,那你就能和老板一起搭飛機、喝啤酒,就算一起熬八小時都不嫌煩。而這第四大定律恰好就是啤酒定律。亞瑟發現,性格開朗、讓人感覺舒服,同時具有職場幽默感的人,確實比較有勝出的機會。他發現,其實美國人在選總統的時候,也是用啤酒定律來投票,看誰比較風趣幽默,讓人感覺舒服,就投誰。

所以積極主動、幽默開朗,對一個人的晉升,是非常有利的條件。而如果再具備良好的寫作能力、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、良好的簡報能力、做事自動自發,天天早上班、晚下班,又有多種證照鍍金。再加上在社交場合跟上司應對得體,手上還有一個可以充份表現能力的專案在執行。穿著又專業,更熱心公益,還不吝嗇讚美別人,不吝於跟別人,尤其是跟上司分享功勞,甚至把功勞都歸給上司。基本上,你升官只是時間問題。亞瑟相信,只要你在適當時機推銷自己的想法,培養好你的接班人,在你的守護天使和良師益友護持下,上頭不升你升誰?

(其餘內容請聽有聲書摘)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書摘

《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》中文有聲書摘

Wish20_290本書摘報導由博客思聽數位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,想要收聽更多的書摘,請到W-W-W-dot-B-O-O-K-A-S-T-dot-COM 下載。

如果你現在有五塊錢,給你兩個小時的時間,你會怎麼運用好賺進十塊錢?而如果現在目標放大到賺進一百塊錢?你又會怎麼做?如果我告訴你,有人這樣賺進六百五十塊錢,而且絕對不是靠欺騙,不是靠旁門左道,完全是靠有品格的智慧,你認為如果換成是你會怎麼辦到?投資報酬率高達百分之一萬兩千九百,完全是靠頭腦、創意,有品格、有品味的去賺,所以你也要這樣好好想想可能用哪些辦法賺錢。你現在停一下,不要聽書摘,先想個一分鐘,因為這是這本書摘能帶給你的最大收穫,讓你從聽書摘當中,學到真正的智慧。

好了,你想到什麼辦法了嗎?無論你想到的辦法行不行得通,我都必須告訴你人家是怎麼辦到的。首先:是他並沒有被五塊錢限制住思考,事實上,他連那五塊錢都沒有用到,而是用那兩個小時的時間去找人談,最後把時間賣給了需要時間的人,結果就換來百分之一萬兩千九百的投資報酬率。這是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婷娜.希莉格,在她新書「真希望我二十歲就懂的事」裡,所舉的許多案例中的一個。這本書的英文版是二零零九年出版,繁體中文版是二零零九年九月,由台灣遠流出版公司發行,全書共有兩百四十六頁。

本書作者婷娜.希莉格,是美國史丹佛大學「科技創業計劃」執行長,專門為不同領域的學生提供創業技巧,鼓勵學生以創新方式解決世界的問題。她同時也是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教授,專教創造力、創新,和創業家精神。她自己創辦的圖書瀏覽器公司,是開世界之先河,比亞馬遜書店更早,在網上開辦書籍蒐尋資訊站,把電腦設備放在書店提供消費者工具,以便較快找到想要買的書。而她這位優秀的教授之所以要自己創業,主要原因是她覺得出版公司行銷的速度遠低於她的預期,所以她決定用自己的創意來賣自己的書。

婷娜在本書一開始,就講了一個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故事,那是她在上課時給學生的作業,題目正是我們一開始所做的小試驗:「如果你有五塊錢,和兩個小時的時間,請問你會怎麼做把錢變得更多?」我先講前面說的那個百分之一萬兩千九百的案例。其實這一組學生在那兩個小時的時間裡,沒有花一毛錢,而是找了一家想到史丹佛大學招募人材的公司,以六百五十美元的代價,把他們在課堂上交報告用的三分鐘時間,賣給這家人頭公司,以廣告影片在課堂上當場播放的方式,為客戶做到直接行銷,而他們一毛錢都沒花,就賺進六百五十美元。

我們姑且不論這百分之一萬兩千九百的投資報酬率,最重要的是:你有沒有想到這個絕妙好點子?為什麼你沒有想到?婷娜說,這個做法最聰明的地方,是在於這組學生看到自己手上握有真正值錢的寶藏,而其他學生卻看不到這一點。其中最差的一組學生,是用五塊錢去買了一堆雨傘,估計每年此時都陰雨綿綿的舊金山,那年應該也不會例外。可是他們沒有老天庇佑,才剛買了傘,天空居然放晴,因此他們把五塊錢賠光光。當然也有學生做最容易想到的洗車,還有一般人都想得到的擺地攤,不過這些生意的投資報酬率都很低。

而其他賺進幾百美元的學生,其中一組是在周末晚餐時間替人先到餐廳門口排隊,也就是靠幫別人搶位子賺錢。他們派出男生跑腿,穿梭在各熱門餐廳門口負責排隊,拿號碼牌或排隊呼叫器。女生則負責招攬生意,告訴剛到餐廳就想坐下來的人,他們提供有這項服務。由於方法非常簡單,符合市場需求。因為幾乎是每一個到餐廳的人,都想要馬上有座位好坐下來點菜。而另一組聰明的學生,則是用兩個小時的時間,替校內腳踏車騎士免費檢查胎壓。只要碰到輪胎沒氣,就收費一美元幫騎士的愛車打氣。

剛開始他們還覺得收費有點趁人之危,所以有些不好意思。而且他們也懷疑有誰會找他們幫忙,因為校門口附近就有幾家加油站,都可以免費打氣。可是當他們一開動這項服務,立刻就發現事情跟想像差了十萬八千里。原來那些騎士很感激他們提供的這項腳踏車免費健檢活動,所以接受幫忙打氣的人,很樂意交錢表示感謝。可是讓學生更驚訝的是,當他們賺到一些錢,覺得可以交作業了,就讓接受服務的人隨喜付錢,結果許多人給的反而不只一塊錢,最後他們賺到的,比收一塊錢的時候還多。

不過,希莉格說,「價值」並非只能用金錢衡量。所以她還用過十個迴紋針,要學生利用四個小時的時間,以賦予迴紋針任何價值的方式,換取非金錢報酬。結果分數最高的那一組學生,是用十個迴紋針換了一張海報板,然後到附近的購物商場擺地攤,攤位上豎著一塊招牌,上面寫著:「拍賣史丹佛學生:買一送二」。他們讓顧客開價換取報酬,其中有位女士開的價是「替她想個辦法,解決生意上的問題」,而報酬,是三台她不再需要的電腦螢幕。希莉格承認,她的點子是學網上一個傳奇故事,那個人用一年時間,只用一根迴紋針,換到了一棟房子。

希莉格指出,這些事情都證明:機會其實滿地都是,因為隨時隨地都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。昇陽電腦創辦人科斯拉就說過:「問題越大,機會越大,沒有人會付錢請你解決不是問題的問題。」對不對?而且無論那問題的程度有多大,通常都可以想出有創意的方式,利用手邊的資源解決。所以希莉格寫這本書送給她兒子,希望她兒子明白,如果她二十歲時就懂這些,一定會用更有創意的方式去解決問題。可是我們大多數人在看到問題的時候,都會被自己的思考限制住,以致「解決之道」雖然可能就在眼前,但是卻視而不見。

例如剛才那個五塊錢,兩個小時的問題,我們大多數人都是直覺反應思考,所以想不出具有創意的方式。可是那幾組學生,都會先退一步,用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問題。結果反而拿掉了眼罩,看到眼前的各種機會。希莉格相信,現代人要成功,只接受技術教育是不夠的,我們都需要繼續學習在任何環境中,在人生的任何層面,都能扮演富有創業精神的領導人,我們才可能成功。比方說加拿大的太陽馬戲團,創辦它的街頭藝人拉里貝特,就是因為能在傳統的環境中,顛覆了馬戲團所有的概念,包括團裡面沒有馬,而成為當今全球頂尖的表演團體。

希莉格鼓勵我們每一個人 ,不只是二十歲的年輕人,即便你已五十好幾,都要大膽迎向未知的未來,都要懂得「創造意義比賺錢更重要」。因為如果你的目標,是用創新的方式,解決「重要的問題」,創造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,你反而比較容易賺到錢。但如果你打從一開始,就一心只想賺錢。你可能既賺不到錢,而且做的事也毫無意義。可是「重要的問題」究竟在哪裡?希莉格說,這要靠你從日常生活中好好發掘,問題其實到處都有,就看你會不會用創新的方式去思考、去解決,去挑戰傳統所有的假設,而且不怕從一再的失敗中學習。

(其餘內容請聽有聲書摘)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書摘

《領導不需要頭銜》中文有聲書摘

NoTitle_287本書摘報導由博客思聽數位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,想要收聽更多的書摘,請到W-W-W-dot-B-O-O-K-A-S-T-dot-COM 下載。

領導者做對的事,管理者把事做對。這是領導學之父華倫.班尼斯的名言。由於他相信每個人都有領導能力,不管任何人,任何年紀,在任何狀況下,只要你願意,就可以改變自己成為領導者。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領導者,都可以做對的事。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領導人,都會做對的事。因為成為領導者,是個人自由意志的絕對展現,必須你有意願改變才行。而這個改變就意味著你必須在整個生命過程中,不斷地成長,隨時隨地開發自我,永遠都要超越自己過去的經驗,擁有更多自己獨創的經歷。

班尼斯相信,優秀的領導者都對生活充滿希望和熱情,都能充份展現自我。而懂得展現自我,正是成為領導者的關鍵。只要你充份認識自己和周遭的世界,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去學習,就會知道如何獲得別人的合作、支持,達成目標。有沒有頭銜,並不是關鍵。因為真正優秀的領導者,不是為了領導而領導,而是為了充份展現自我才領導。班尼斯把他的認知,充份展現在「領導,不需要頭銜」這本書裡。本書英文版最早是一九八九年出版,其間經過許多次修訂,這次繁體中文版的原文是二零零九年修訂本,台灣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同年翻譯發行,全書共有三百零三頁。

華倫.班尼斯在本書第一章開宗明義指出,要成為領導者的第一步,就得要認清整個大環境的現狀。他以一個總裁接班人選的案例指出,這位名叫艾德的男強人,出生紐約貧民區的勞工家庭。由於他很機伶,一心想成功,從高中就半工半讀到大學拿到會計學位。一路獲得上級賞識,短短幾年就升到管理階層,最後更當上了副總裁。大家都認為艾德不但知道每件事該如何進行,而且善於把事情做得更好。更重要的是,艾德能在必要時,毫不留情的開除對公司沒有貢獻的人。可是他在這家公司的前途,由於總裁年方五十又做得很好,似乎就此為止。

於是艾德以他平常做事一樣高的效率,很快就被挖角到另一家公司,而且在一年後就升到營運長,並成為執行長的指定接班人。可是艾德成為領導人的路途並不平順,有些董事認為他太過嚴苛,必須改善待人的技巧。因為他太愛罵人,員工表面上服從,但私底下並不服氣。就算他能幫執行長處理所有吃力不討好的工作,但董事會就是不同意讓艾德接班。於是那位執行長,就請本書作者班尼斯幫忙艾德。可是經過貼身觀察之後,班尼斯發現,有些董事批評艾德的某些理由的確存在,尤其是說他「沒有個性,沒有眼光」這一部份,班尼斯無從幫起。

班尼斯發現,董事會期待 的領導者,必須有五項特質,其中技術能力一項,艾德沒有問題。但人際關係技巧,艾德不行。想像力和創造力一項,艾德不及格。判斷力和鑑賞力一項,艾德受到質疑。第五項個性,艾德更備受批評。所以艾德雖然後來還是被另一家小有名氣的公司挖角跳槽,當上了董事長和執行長。可是他的問題讓他更受挫折,不但沒有替新公司開發出新產品,也沒能替新公司創造收益。班尼斯認為,除非艾德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,展開找回自我的「漫長旅程」,否則很難再成長,成為一個領導人。

也就是說,艾德一定要改變,他必須掌握自己。因為艾德有本事是一回事,但成功展現自己的本事,卻是另外一回事。班尼斯發現,領導者和管理者最大的不同,就在於領導者征服現狀,管理者屈服於現狀。這就是艾德被批評沒有個性和眼光的主要關鍵。他只是一個把事做對的人,依賴控制的人,一個執行並維持現狀的人、目光狹隘、老向上級問「怎麼做」及「何時做」的管理階層,是一個好士兵,但絕對不是一個好的領導者。他只會複製別人,也總是只看結果,不看過程。但領導者,會宏觀每一個面向,會重視群眾,開疆闢土,挑戰現實,激發信任,做自己的主人。

班尼斯發現,領導者一般都有六大基本特質,那就是第一,都有「指導願景」,都非常清楚自己要前往何方,而能在面對障礙,甚至失敗時,堅持下去。第二,都對生活、天命、專業,和行動,充滿熱情,熱愛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,並樂在其中。第三是他們都有健全的人格,都清楚認識自己,為人成熟正直,永遠都說實話,並都會奉獻和觀察他人,與他人不卑不亢的共事。最後第五和第六大特質,就是他們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膽識,都極盡可能多方學習。他們從不擔心失敗,因為他們知道可以從錯誤中學習,因此他們也都能在逆境中成長。

班尼斯強調,要成為一名領導者,一定要先成為自己、做自己,書寫自己的人生,無論發生任何情況,都玩自己天生該玩的遊戲。要做自己最好的老師,從每一種狀況中學習。而且學的不只是知識技能,還包括學著看世界現況及未來,學習理解看到的各種樣貌,然後採取行動去完成願景。而在這段過程裡,領導者還要經常不斷的反省,不斷的和自己對話,要在正確時間,提出正確的問題,以促使自己覺醒,發現真實的自己,和真正的人生。尤其重要的是,領導者雖然也向別人學習,但絕不會受人左右。雖然向自己學習,但必定會消除自己以前學過的東西。

因為父母、師長,和朋友教我們的,都是如何配合他們,如何達到他們的目標,並不是讓我們做自己。班尼斯相信,只要我們誠實的回憶、反省、理解,並克服童年對我們的影響,所有的退縮,都會化為希望;所有的被迫,都可以化為自願;所有的阻礙,都能夠化為目標。因為領導者和一般人最大的差別,就在於領導者會先接納一切,然後創造出全新、獨一無二的自己。他擁有自信和沉著,能夠控制自我,從而得以充份展現自己。並且對所處的大環境充份認清,領導者會用「創新的學習法」自我訓練成長。

班尼斯發現,領導者的創新學習,都預期自己成為一個積極,且富想像力的人。而且他們都會參與決定事情的過程,但又都不受事情的發展所支配。所以他們都不會把失敗看成是錯誤,因為他們都相信,成長來自於冒險。所以走向成長時,他們做出決定和犯點小錯,都屬必然,而且必要。美國前教育部長胡絲黛拉曾說:如果你從來沒有失敗過,那你一定沒有非常努力嚐試過。二十九歲就被選為美國保險業百萬圓桌會議最年輕終身會員的賴瑞.威爾森說,只要你事先想好處理風險的辦法,就能無往不利,因為你已經走在財富的前面。

那麼,要怎麼事先想好處理風險的辦法?你還記得前面提到的艾德嗎?他之所以被批評缺乏眼光和個性,就是因為他從不創造自己,所以無法培養自己的個性和眼光。他從不相信自己的直覺,只會按照別人要求的去辦事。班尼斯發現,雖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右腦,都有直覺,但是領導者會運用自己的右腦,會相信自己的直覺,本能的知道什麼是對,什麼是該做。班尼斯形容,領導者都有完整的大腦,都會運用全腦思考,也都會運用在一瞬間就知道「這樣做,準沒錯」的洞察力。美國詩人愛默生說,這叫做神聖的本能。班尼斯認為,遵循神聖的本能,是很基本的領導能力。

(其餘內容請聽有聲書摘)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未分類

《免費》中文有聲書摘

Free_285本書摘報導由博客思聽數位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,想要收聽更多的書摘,請到W-W-W-dot-B-O-O-K-A-S-T-dot-COM 下載。

東京原宿是日本有名的青少年文化區,每天都有一群群的青少年在那裡東晃西晃。所以那裡有許多知名,但規模不大的名店,包括一家叫做Sample Lab的試用品專賣店。顧客每次去,都可以拿到最多五樣的免費試用品,像蠟燭、麵條、面霜,有時還有價值五十美元的電玩遊戲卡匣可以免費帶走。因此每天都吸引了七百位顧客上門,因為大家都知道,Sample Lab的貨架上,每一樣商品都不要錢。為什麼這家試用品專賣店可以這麼大方?它靠什麼辦法生存?如果我們先不想它靠什麼賺錢,單單問你想不想去拿免費的東西?大概誰都會說:想啊!

因為誰不想要免費?尤其一上了網,免費更是天經地義。調查發現,共享軟體使用者當中,真正付費的一般只有百分之零點五。像Google提供的服務裡面,絕大部份也都是免費,包括容量一直擴大的電郵信箱、可以和微軟文件處理軟體相容,但免費的Google文件。可以看全世界的Google地圖,以及處理相片功能不錯的Picasa,全都免費。可是Google非常賺錢,現在手上有的現金至少一百九十「億」美元。那Google的服務既然大多免費,為什麼它可以賺這麼多錢?「免費」這本書上說,因為:免費時代已經來了!

這本英文版二零零九年出版,繁體中文版二零零九年八月台灣天下遠見出版公司發行,共有三百一十三頁的新經濟著作,作者克里斯.安德生,就是「長尾理論」這本暢銷書的作者。有興趣的聽眾,可以在博客思聽網站收聽下載「長尾理論」的有聲書摘。安德森認為,「免費」這本書,是把「長尾理論」再補強。這本書點出了,網路空間的無限,即是貨架空間的無限,也形成豐富的長尾市場。安德生發現,像Google這類提供免費網路服務的業者,之所以能創造驚人利潤,其中奧妙,就在於網路可以創造其他媒體無法創造的「海量」。

例如二零零八年,英國一個喜劇團體「蒙蒂巨蟒Monty Python」宣佈,由於粉絲把他們的表演影片放上網,在YouTube免費給人觀賞,但畫質超爛,讓他們非常不滿。因此,他們決定自己在YouTube上開一個專屬頻道,提供粉絲高畫質影片,以平撫他們的怨氣。但事實上,這是蒙蒂巨蟒劇團的一個實驗,測試免費提供產品會造成什麼結果。結果三個月後,他們在亞馬遜書店賣的DVD,竄升到暢銷排行榜第二名,「免費」使它們的銷售額增加了百分之「兩萬三千」。沒錯,你沒聽錯,百分之兩萬三千,成長幅度和數量都超級驚人。

還記得「誰說人是理性的?」這本書嗎?你可以在博客思聽網站下載收聽。安德生指出,那本書上提過一個實驗,就是拿美國最暢銷的兩種巧克力給大學生選。第一次是把瑞士蓮標價零點一五美元,賀喜標價零點零一美元,差價零點一四美元。結果七成以上的人選了比較貴,但品質比較優的瑞士蓮。然後再第二次,兩種巧克力都降價零點零一美元,瑞士蓮賣零點一四美元,但賀喜不用錢,免費送。結果這次完全相反,六成九近七成的人選了賀喜。這個結果就表示,「免費」絕對是吸引買氣的最強大武器。

這就是免費心理學,既使只差一分錢,我們七成還是會捨品質,就免費。但免費怎麼可能賺錢?安德生說,這是因為大家都誤會「免費」的實質意涵。其實它指的是「不需要成本」。像Google可以提供一直在增大的電郵信箱,就是因為它的成本一直在折半再折半、再折半。安德生說,加州理工學院半導體設計教授米德發現,每十八個月半導體性能即倍增的摩爾定律,連帶產生的是成本下跌,而且下跌步調,前所未見。因此米德認為,任何運算容量最終都將無可避免跌到價格為零的地步。這就是安德生說的「米德定律」。

安德生說,當商品成本跌到零的地步,商品的成本即不需要考慮。因為它不再是稀少的商品,而是豐富的商品,是量大到海量的商品。因此,既使Google收費產品只有AdWords廣告,但因每天全球使用Google的搜尋次數,多達一億兩千萬次,只要其中一小部份使用者去按廣告,就可以為Google創造驚人營收。迪士尼二零零七年併購的企鵝俱樂部網站也是如此,它基本服務完全免費,付費會員僅有百分之六,但它卻可以創造四千多萬美元的年營收,原因就在於它會員人數達一千兩百萬人,付費的百分之六,就達七十萬人。

安德生發現,由於網路很容易形成經濟規模,因此,免費時代不但已經來臨,而且已有四大類型,我們平常其實都看得到。經濟學家把這四大類型統稱「交叉補貼」。它的運作方式,大致可分為三種,第一種是用付費產品補貼免費產品,例如貼上「內附贈品」標籤的產品,就屬於這類。第二種是用日後付費補貼現在免費,就像零元手機,即是用你日後的通話費,交叉補貼現在免費手機的成本。還有一種運作方式是付費者補貼免費者,就好像用「兒童免費」吸引父母帶子女買票入場。這些都是交叉補貼的基本運作方式。

而安德生研究發現,交叉補貼的免費有四大類。第一大類是直接交叉補貼,例如信用卡免年費,其實是吸引你用信用卡買東西,好讓發卡銀行向零售商收取服務費,創造收入。而零售商會把這項成本,轉稼到用卡人的頭上。這就是我們常見的直接交叉補貼。它免費的第二種類型叫「三方市場」,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媒體廣告。就像你現在免費下載收聽博客思聽有聲書摘,付錢的是廣告主,我們靠「廣告主付費買廣告時段」賺錢。這也是所有媒體包括報紙、雜誌、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的基本生財之道。

第三類交叉補貼的免費模式,安德生稱它「免費增值」。這是網路商業模式中最常見的一種,但形式上有一些不同,像有的網站是用基本服務免費,但加值服務收費的方式運作。像一些防毒軟體,它們個人基本款都免費,但功能性更強的加值款就要收費。安德生說,網路上的免費規則,是用百分之五的付費者,來供養整個網站的使用者,平均每一位付費者,都能供養其他十九位使用者。因為他們的付費,使得服務那十九個人的成本非常接近零,到了可以不必花一毛錢的地步。

所以安德生說:「免費」的真正意義,是「不需要成本」。就好像他說的第四大類免費模式─非金錢市場,也是不需要成本。例如維基百科,它是靠少數熱心網友的貢獻,成就了內容量超越大英百科全書的網路百科全書。它的貢獻者分享知識的動機,並不是為了錢,因此它形成了一個免費的非金錢市場。有的貢獻者是為了表現自我,有的是因為好玩,也有人出於廣結善緣,但沒有人是為了錢,因為維基百科不給貢獻者錢,所以它不需要成本,可以免費供網路使用者查尋,這即是一種免費的非金錢市場。

還有一種是勞力交換,比方說你用Google搜尋,就是用勞力交換免費服務。因為你的勞力貢獻,打了幾個關鍵字,給Google改善廣告定向運作所需的資訊,幫助它能提供使用者定向廣告,因而供養了所有的使用者,這就是用勞力交換的免費,Google並不需要成本。還有在全世界都風行,而且永遠都會存在的一種非金錢市場免費,就是剽竊。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網路音樂,無論唱片公司如何打擊免費下載,但到今天還是無法完全阻擋P2P免費音樂交換。因為P2P平台的使用者非常大量,使成本降到幾乎等於零。

(其餘內容請聽有聲書摘)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未分類

《好人,你可以不吃虧》中文有聲書摘

GoodMan_283本書摘報導由博客思聽數位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,想要收聽更多的書摘,請到W-W-W-dot-B-O-O-K-A-S-T-dot-COM 下載。

身為一個好人,你是不是經常發現自己因為不會拒絕別人,老是吃虧;處處顧到別人,人緣卻不是很好。而你再怎麼被人欺負,竟然都沒有人伸出援手幫忙。同樣的,雖然你對異性總是和顏悅色,但卻始終沒有桃花,與異性似乎徹底絕緣。這倒底是怎麼一回事?為什麼做一個好人總是吃虧?日本臨床心理學專家和田秀樹發現,其實好人不見得都會吃虧,例如有人真心覺得吃虧就是佔便宜,那他就真的一點都不覺得自己吃虧。還有人運用某些方法,結果也能讓自己不因為做好人就必須吃虧。

和田歸納這些「好人不吃虧的方法」,大致可以這麼說,第一,就是請好人放棄「希望『大家』都不會討厭我」的這種心態,因為這是不可能發生的,好人必須改變這種思考習慣,不要老想每一個人都喜歡自己。第二,好人的個性不壞,但同時還要培養其他特色,例如很會把零亂的環境,整理得井然有序。或是有些個人嗜好成為某方面的達人,以免因為老想做好人,而讓自己沒有一點特色。這本書「好人,你可以不吃虧」,日文版是日本PHP研究所二零零七年出版,繁體中文版是台灣商周出版公司出版,家庭傳媒城邦公司二零零九年七月發行,全書共有兩百一十五頁。

在介紹本書之前,我要先介紹一下作者和田秀樹。他是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畢業,曾經擔任東京大學附屬醫院精神神經科助理、美國卡爾梅寧格精神醫學校國際研究員,現任精神科醫師、國際醫療福祉大學大學部臨床心理學教授、一橋大學客座教授。他成立的「和田秀樹協會」,專長就是把心理學應用在商業領域。著作除了這本「好人,你可以不吃虧」以外,還有「嫉妒學」「成人的學習法」和「成人的爭論必勝法」等書,都是他臨床心理治療經驗的綜合整理心得,是位成人心理學專家,日本正論雜誌曾於二零零五年頒給他新風獎。

根據和田分析,一般好人大致有七種特質,第一種,就是害怕別人討厭自己。因為怕被別人討厭,所以總是勉強自己違背本意,結果當然容易吃虧。像有些人就是很難拒絕幫別人做保,他們以為:如果拒絕做保,搞不好對方會跟自己翻臉,不再跟自己做朋友,於是就算再不情願,他也幫人做保,結果可想而知。你知道有些小孩比較容易被人欺負,其實也屬於這種類型。因為他們就算被人欺負,卻怕告訴老師或父母之後,那個人不會再跟他來往。結果因為怕被人討厭,而成了註定吃虧的乖乖牌。

而好人的第二種特質,是不希望被「大家」討厭,於是只好牽就「大家」,委屈自己,讓自己吃暗虧。可是,人怎麼可能處處都符合其他每一個人的要求?所以最後好人就真的只能吃虧。但是和田發現,通常好人眼裡所謂的「大家」,其實指的就只是一小撮人,例如班上某一批人,或辦公室裡某一夥人。由於好人往往過份在意這批人的信任,不想被這些人討厭,於是就盡量避免得罪任何人。可是這種處處討好每一個人的態度,最後反而立場自相矛盾,造成大家對他的不信任,甚至可能因而排斥他,結果就形成好人吃虧的下場。

和田說,好人之所以總想博得大家的好感,是因為他們心裡常有一股強烈的慾望,覺得好像不被所有的人喜歡不行,就好像有一種強烈的完美主義。以工作來說,好人的完美主義,會讓好人常以為「 工作一定要仔仔細細地做好」,一定要像拼命三郞那樣,把工作做到完美無瑕,才是對的。可是這種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,卻正是將他們逼到死角,硬把他們自己逼到極限的可怕力量。由於好人的性格上有這種缺陷,所以許多擁有這種性格的好人,特別容易罹患憂鬱症等心理疾病。他們往往會一直記著不夠完美的部份,而自責的認為自己真沒用。

結果呢,由於好人事事要求完美,對自己的要求也會訂得很高,而且他永遠都不容易覺得滿意。所以好人的第四種特質,就是不容易對事情感到滿意,以致於比較容易累積壓力。就像他們總想贏得「每一個人」的好感一樣,當好人做到公司主管,他們總會覺得自己「必須是個受到部下尊敬、了不起的上司」。因為在工作上,好人的標準是:能力必須比其他人都強,努力追求「好還要更好」的工作表現,讓自己沒有喘息的機會。而另一方面,他們又同時要求自己做個人人都喜歡的人。結果是:自我要求過高,因而很難覺得滿意。

和田指出,由於好人老是想做好人,所以他們的第五種特質,就是無法說出真心話。因為好人非常在乎對方怎麼想,所以許多時候,好人會因為考慮到對方感受,而有些話不會對下屬或伴侶直說,甚至話到嘴邊都還硬吞下去不說。可是,好人會因為對方不一定做出同樣的行為,不一定會為了他們的感受,而不說某些話,或考慮到他們的感受才說話,而讓他們無法平衡。這種情況累積多了,結果就是好人總覺得自己吃了虧。雖然和田認為,這是好人自己不說真心話造成的,但好人就是覺得自己吃了虧。

並非這種總是替對方考慮的心態不好,而是好人往往會從負面去思考,容易先做不必要的猜測,而且思考的角度都很消極。以致於好人的第六種特質,就是過於預設立場,最後無法採取行動。和田發現,好人往往會想:「如果我這樣說,他大概會很火大?」「如果我這麼做,八成會讓老板討厭,那我就很難再待下去。可是換另一家公司,也不知會不會比較好?所以我還是安分一點,忍耐不要說。」於是壓力一直不斷的累積,越是想太多,越是不敢採取行動。最後石頭都摸爛了,好人還是沒有過河。因為好人往往謹慎過了頭。

和田說,由於好人想做自己認為的好人,所以好人總以為自己是個好人。但用別人,一般世俗的眼光去看,卻往往不這麼認為。這,就是好人的第七種特質,自認是好人。和田說,好人認定的好壞標準,並不一定符合一般世俗標準。例如請女同事吃飯,好人通常會為了維持好人形象,認為不可越過那條線,於是飯後總是不敢進行下一步,深怕被女同事誤會他心術不正,結果遲遲沒有展開追求。可是沒有開口,怎麼知道女方怎麼想?但好人就是這樣,往往自認是個好人,要做自己以為的好人,結果卻不一定被一般人認為他是個好人。

根據和田觀察,「好人」在字面意義以外,其實往往有其他負面意涵。像是「沒什麼成就,不過是個好人」這種人,或「沒什麼能力,但確實是個好人」這種人。或「工作表現不怎麼樣,但是個好人」這種人,或「成績很爛,但是個好人」這種人。因為,如果一個人很優秀,我們通常不會形容他是個好人,而會用他的特色形容他。所以當大家說某個是個好人時,有些時候有可能是說這個人沒什麼特色,而不是真的覺得他有多好。所以和田建議,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個好人但卻沒好報,那你不妨想想你是不是屬於這種好人。

比方說,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的人際關係,雖然你盡量討好大家,可是真正的朋友卻沒有一個。或者你發現自己老是悶悶不樂,不但知心朋友沒有,而且異性朋友也沒有。你總是一個人處理所有的壓力,心情始終處於低潮,高興不起來。而且就算你升官做了主管,卻還是被部屬私底下批評來批評去。結婚生子之後,親子關係也不如你努力經營的那般融洽。你是不是老被別人騙?會不會總覺得有話不知該怎麼表達?如果以上這些癥狀都跟你的現況相符合,和田秀樹在這本書裡給你以下這些建議。

(其餘內容請聽有聲書摘)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未分類

《大想法策略》中文有聲書摘

Think_282本書摘報導由博客思聽數位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,想要收聽更多的書摘,請到W-W-W-dot-B-O-O-K-A-S-T-dot-COM 下載。

由於組織的標準作業流程,往往會扼殺創意,因此,絕大多數企業的策略,都是用資料數據做分析,回顧過去,談不上創意,更難發展出什麼大想法。可是企業在市場上競爭存活,卻又需要大想法策略,改變業界習以為常的觀念,帶給市場重大衝擊和影響,甚至改變行家對業界競爭的看法,並為公司創造豐厚的利潤。因此像蘋果電腦的iTune、iPod和iPhone,或古希臘的「特洛伊木馬」,都是企業界夢寐以求的大想法,前所未有的概念,最新、最奇特的創意。它們都顛覆傳統的習慣和思考模式,因此一般情況下很難產生。

由於絕大多數企業很難產生什麼大想法,因此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書,也是該學院「全球品牌研究中心」創辦人和總監的博恩.史密特,特別於二零零七年出版了「大想法策略」一書,介紹引爆革命性商機的大想法策略致勝法則。書中特別強調,雖然許多革命性大想法都是做夢時得來的靈感,但一般人還是有方法找出大想法,有工具評估可行性,並把大想法轉化為策略,最後有效執行。台灣天下遠見出版公司二零零八年六月發行本書繁體中文版,詳細介紹了這套大想法致勝法則,全書共有兩百一十頁。

史密特指出,傳統的策略規劃,是運用詳細的分析思考,來瞄準並達成某個明確的目標。可是如果沒有大想法,傳統的策略規劃就缺乏寬廣的意義和目的,而且會成為高瞻遠矚的絆腳石。他強調,要想產生大膽的、突破性的策略,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規劃。而大想法的策略流程,包含了六個互相關聯的任務,就是一搜尋新構想,二評估這個,或這些新構想;三是把這個或這些新構想,轉化為大想法策略。然後四,就是執行大想法,五領導大想法,以及六,維繫組織中的大想法。簡單的說,就是搜尋、評估、轉化、執行、領導,和維繫。

史密特說,運用這套方法,可以避免你故態復萌,重回小想法的心態。例如搜尋新構想時,小想法的策略規劃,總是分析許多市場和競爭因素。而大想法,則是對公司長久以來視為標準的典範提出懷疑,轉而去行業外面找標竿,並且把顧客納入搜尋構想的流程裡,眼光也放到目前以外的時間,一層層深入探索業務核心,以找出比較激進的構想。大想法會連結原本看起來不相干的概念,以找出新的關聯性。比方說,可以在行動途中,立刻讓衣服沒有汗臭味,而且衣服不會濕、不必脫的乾洗洗衣粉。史密特說,這種構想才叫「大想法」。

請問你有沒有想過:為什麼大家總是只想到用開會解決問題?雖然大家都嫌會開的太多,但我們還是動不動就開會。為什麼?因為很少人能跳脫思考框架。可是要找出大想法的新構想,你必須先跳脫思考框架。因此史密特提出五種跳脫思考框架的工具,第一種就是「結合表面上不相容的東西」。比方說把西北航空和身心健康連在一起,或是把香奈兒和害怕環境遭到破壞連在一起,甚至把家樂氏玉米片和靈魂昇華連在一起。這些都是把表面上不相容的東西連在一起,結果卻擴張了人的想像力,產出大想法的新構想。

史密特建議,你給某些員工一疊雜誌、剪刀、膠水或膠帶,和一大片海報紙板,要他們剪下可以反映公司某個品牌精神的圖文,然後貼在海報紙板上。同時再請另外一些員工,給他們同樣的工具,但剪貼的是可以反映時代潮流,或新興社會趨勢的海報紙板,然後隨機配對,看會出現什麼不比尋常的組合。例如剛才提到的家樂氏玉米片,和網路交友組合看看會湊出什麼大想法。或者把西北航空和樂活生活組合起來,看你能閃出什麼好點子。至於香奈兒,如果和網路電視去組合,不知你們可以蓋出什麼樣的怪怪屋。

史密特說,他在許多場合做過這種遊戲,結果發現:有許多看起來不相容的概念,並不絕對格格不入。而且表現最好的人,往往都是那些敢於、且樂於玩弄水火不容概念的人。因為他們願意思考所有面相的關聯性,希望找到擺脫傳統的新構想。還有,他們不只看本行業內,而且常常以不同行業的典範做為自己學習的對象。史密特說,畫地自限是人之常情,但要產生大想法,就要拿本行以外的對象做標竿。而第一步就是先確定你們公司想要知道什麼,先確定需要新構想、大想法的問題是什麼。

因為在尋找標竿的時候,必須先有一個方向明確的問題,例如如何提供線上服務,或設計哪種零售商店之類的,才能蒐集所需資料,或拜訪需要拜訪的人。史密特說,在確定問題後,選定標竿前,最好先組一個團隊,一半由問題領域的專家參與,一半由相關部門的人參加。然後大家敞開心胸列出一張清單,把同行內至少兩家表現最好的公司先列入。就算你們公司規模還差得遠,或者結構上有很大差異都無所謂,你就先列入,等認真檢討過,確定不宜再刪掉。其他的公司屬於各行各業都可以,只要你們覺得足以做為標竿即可。

然後把這些名字,先把你們認為可以做為標竿的行業,按優先順序擺成一列或一行,再把該行業裡可以做為標竿的公司名字,依你們認為的排名順序擺進去做成一個矩陣,這樣就完成了一個候選標竿名單。接著你們就要一一研究、參觀、拜訪這些公司,詢問這些公司管理階層,他們會如何把他們的成功構想,運用到你們公司的業務上。當然這業務,就是剛才所說那個問題的業務。那麼你就可以把這樣搜集來的各種看法和構想整合起來,針對你的問題一一套用看看。史密特說,這樣也可以產出許多大想法。

比方說全球知名的行動電話公司沃達豐,曾經針對零售店面、話務中心,和整體顧客服務等三大問題,在挑選業外標竿時,把麗池卡爾登飯店、新加坡航空公司,和戴爾電腦的B2B技術服務網站,都列入整體顧客服務的矩陣名單。零售店面的創意體驗問題上,他們挑出W大飯店、維珍集團大西洋航空公司,以及家電零售商「百思買」Best Buy的行動服務團隊「奇客特攻隊」Geek Squad,進入候選名單。它們都是用史密特這套方法挑出的一流業外公司,而結果給沃達豐產出幾十個突破性的構想,讓他們的「哇計劃」成果豐碩。

不過這裡面還有一些秘訣,包括史密特所說的「殺死聖牛」,也就是把一直奉為標準的思考模式徹底顛覆。比方說,「車上乾洗洗衣粉」這種概念,為什麼不可能?在戴爾上網賣顧客指定的個人電腦前,在蘋果電腦賣iTune和iPod前,在Napster出現前,這些概念不都被標準思考模式視為不可能?史密特本人甚至從來沒想過,他竟然在香港某次理髮時,因為設計師堅持,而把他一直左邊旁分的髮型改成右邊旁分。史密特說,殺死聖牛可以得到各式各樣的新構想,有些是可行,但有些不一定有用。因為所有的問題,還受到現狀的時間限制。

比方說歷史悠久的英國石油公司,由於看到未來趨勢,現在不但不堅持只賣石油產品,甚至投資八十億美元研發替代新能源。它在洛杉磯蓋了一間太陽神屋加油站,是全美國第一家「綠色」加油站,也就是採用乾淨能源,且注重環保的加油站。裡面安裝有低流量沖水馬桶、太陽能板,甚至用回收玻璃舖設地面。而英國石油的英文縮寫名稱BP,現在也不再只表示British Petroleum,它們還被賦予了新時代的新意義,也就是「超越石油」Beyond Petroleum,讓英國石油超越時間,重新塑造品牌新形象。

史密特說,除了運用以上這些方法「建立」新構想、大想法外,你反過來做,把目前的公司策略一一剔除,也可能產出大想法。因為當你認真檢討「沒有它,公司一樣能活得好好的」這些策略以後,你會發現你公司真正的策略核心,然後你必須去想這僅存的兩三個核心策略:哪個已經做到出現反效果,也就是「衝過了頭」,那麼你就會發現,你需要某些方案,也就是新構想來替代。史密特建議,你這時應該向外求教,問問專家看法,聽聽顧客反映,評估你可能放手去做的大想法。

(其餘內容請聽有聲書摘)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書摘

《行銷就是搞怪》中文有聲書摘

Marketing_279本書摘報導由博客思聽數位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,想要收聽更多的書摘,請到W-W-W-dot-B-O-O-K-A-S-T-dot-COM 下載。

行銷不只是促銷,它要能達成「促買」,讓顧客滿心歡喜的連續購買,才算是成功的行銷。曾經幫Sony賣過隨身聽Walkman的荒木匡發現,要讓顧客主動連續購買,行銷人絕不能說賣方語言,一定要用顧客的購買語言跟消費者溝通;要讓商品廣告在顧客視野盡頭經常出現,讓顧客不知不覺中,在記憶深處建立起一種熟悉的親切感。那麼當商品接近顧客身邊,那種親切感即能讓顧客不知不覺的買下手。而且親切性越高,產品會賣得越好。尤其如果行銷人還創造出一個跟顧客生活連結的故事,那種吸引力,會讓顧客不知如何抗拒。

荒木匡認為,一個優秀的行銷人,除了要知道自己不只在賣鑽孔機,而是在賣那個孔以外,還有必要告訴消費者:鑽出那個孔,其實非常容易。那麼,這樣做出的行銷企劃案,由於是根據顧客消費經驗設計,因此很容易就能讓錢不斷地從顧客的錢包流過來。荒木匡把他多年來為Sony、Nike等公司企劃行銷的經驗撰寫成書,日文書名「商品行銷的鐵則」,於二零零八年出版,繁體中文版書名「行銷就是搞怪」,是由台灣日月文化出版,寶鼎文化公司製作,於二零零九年六月發行,全書共有一百九十六頁。

作者荒木匡在書的一開始,就要大家想一想,一個優秀的行銷人員,應該有什麼樣的思考?因為有些行銷人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後,甚至有人在一開始就抱持「只要把東西賣出去就好」的心態。荒木匡說,在日本還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,就是只要行銷企劃案通過,工作就算完成了,很少有人會問行銷企劃案的成果。因此有些行銷人,根本不管會不會給生產和物流部門帶來困擾就閉門造車,以致於一場行銷活動,不但沒有幫公司賺錢,反而給公司造成信用和利益的傷害。他認為,一個優秀的行銷人,應該非常清楚「製造、販賣、運送」這三個流程。

荒木匡說,優秀的行銷人應該親身走到銷售現場,觀察顧客的消費資訊,是如何傳達到物流或製造現場。同樣的,他也應該親身走到物流和生產現場,觀察成品是如何傳遞到消費者手中。例如跟送貨司機請教運送路線、有什麼不方便、卸貨時有哪些規矩、春夏秋冬四季有什麼不同等等。而在製造和物流現場,他也應該把顧客的反應傳達給工作人員,不光是把得到的訊息輸入電腦而已。那他這麼做之後,再做出來的行銷企劃案,才可能夠專業,才能夠真正做到顧客導向。荒木匡說,行銷人一定要記住:顧客永遠是第一考量。

唯有絕對以顧客為第一考量的公司,才能比別人獲利更豐。因為顧客不只是一疊鈔票,而是一個有一定量的錢包。行銷人不只要盡可能吸引顧客掏錢,同時也不能過度消耗顧客的錢包。比方說,某家保險公司在某個地區出現了一位業績屢創新高的處長,於是沒多久,這位處長就被請去總公司服務。可是他調走之後,該公司在那個地區的業績一落千丈,最後甚至被迫關店。為什麼會這樣?荒木匡說,這都是因為那位處長為了要自己出人頭地,強行開展業務活動所致。所以他認為,一個優秀的行銷人應該知道如何區隔不同消費力的顧客。

例如信用卡公司給高級卡持卡人特別待遇,不但能提高這些卡的附加價值,而且可以增加一般人對這些卡的擁護程度。他反對日本公司對任何消費者都一視同仁的做法,荒木匡認為,這其實反映出日本企業的懶惰。他說,如果某家公司被人說,「會去那家公司買東西的人,都是其他公司的拒絕往來戶,信用有問題的人」,那還有誰會到這家公司消費?誰還敢去這家公司買東西?所以就算一開始吸引了許多人去消費,但到最後結果可能還是提振不了業績。他覺得,要滿足顧客,一視同仁不是辦法,其實充份掌握顧客的使用經驗,還比較有效。

也就是「確實實現對顧客期待的承諾」,比方說大家都熟知賣鑽孔機的例子。荒木匡強調,一個優秀的行銷人,不但應該知道自己賣的不只是那台鑽孔機,而是顧客要鑽的那個孔。並且在行銷時,還要讓顧客知道,鑽出那個孔,其實不會很麻煩,這就叫「顧客消費經驗的設計」。也就是把顧客消費前、使用時,以及使用後的感覺,都預先設想清楚,並提供讓顧客覺得滿意的服務,讓顧客在購買前,即可「感覺到」使用後的滿意,那麼在價格上,顧客就一定會覺得很有那個價值。

最明顯的例子,就是愛馬仕的柏金包。許多顧客根本是在消費前,就已經在心理上有了使用時和使用後的滿足感,所以就算要等上幾年,他們也不惜花重金預訂。荒木匡說,雖然許多人都會設計一個讓商品熱賣的行銷企劃案,可是要能設計出一個讓顧客感覺「保證物超所值」,並可實現保證的作業流程,這種行銷企劃案,才可能做到像愛馬仕柏金包那樣,事前就營造好顧客的滿意。不然就要像洗衣粉加進香味那樣,用刺激消費者感覺所產生的依賴,讓顧客在購買前,就已經決定要買哪種品牌的產品。

可是要怎麼做,才能做出這樣一個有效的行銷企劃案?荒木匡說,你不妨從消費者的生活場景去企劃。他自己就曾經親身創造過一個促銷泡麵的生活體驗,故事情節非常有趣。就是有一次,他帶著老婆孩子去輕井澤滑雪。由於這是他家的年度固定活動,所以他對老是去滑雪場或附近餐廳吃飯覺得非常乏味。於是在出發之前他就想:這次該去哪裡吃飯呢?這時,突然靈光一閃,他決定要在滑雪當天,一家人從最高點滑下山坡以後,在滑雪纜車站的旁邊空地上,大家圍坐成一圈,然後拿出原汁原味的杯裝泡麵,用保溫瓶裡的開水沖泡,靜待三分鐘。

接著,他們一家四口同時把杯麵蓋掀開,讓泡麵的蒸汽四處飄散,香味也在車站附近到處都聞得到,讓每一名走下纜車的觀光客都竊竊私語,說他們真的是讓人飢腸轆轆,因為大家都覺得「看起來好好吃喔」,甚至有人會大聲說出來。然後,這家人就一臉得意的收拾好殘局,再帥氣的套上滑雪板,迅速酷酷的閃人。當天傍晚,荒木匡到滑雪山莊的小店,居然發現杯麵已經賣得精光,老板說都是因為有人在滑雪纜車站那裡吃泡麵,結果好多人就禁不住也買杯泡麵吃,甚至還有人問老板有沒有賣保溫瓶。你現在大概也想去吃包泡麵吧?

(其餘內容請聽有聲書摘)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書摘

《拒絕混蛋守則》中文有聲書摘

AssHole_278本書摘報導由博客思聽數位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,想要收聽更多的書摘,請到W-W-W-dot-B-O-O-K-A-S-T-dot-COM 下載。

我們絕大多數人在職場上都難免會跟一些混蛋傢伙打交道,而且每次跟卑鄙小人起衝突,我們心裡都不由自主的想罵:「真他叉個混蛋!」當然你可能罵的是「渾球」「王八蛋」,或其他更難聽的名稱。因為這些會傷害同事,讓公司績效低落的爛人,所造成的傷害會日積月累。美國著名的雷鳥大學國際管理學院教授克麗絲汀.皮爾森研究發現,百分之十的美國上班族每天會在辦公室裡看到無禮行為,百分之二十每個禮拜至少會有一次成為無禮行為的受害者。這些行為包括管理者、同事、下屬或顧客的辱罵、精神暴力和言語行為上的欺負等。

而且研究發現不同國家情況各不相同。像與美國最近的加拿大,他們上班族有百分之二十五說每天上班都看到有人被欺負,百分之五十說每個禮拜至少被人欺負一次。英國的研究估計,混蛋傷害的結果,會讓公司百分二十五的受害員工離職,百分二十的目擊員工離職。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羅伯.蘇頓建議每個組織都該制訂「拒絕混蛋守則」,好讓職場的績效提高,健保的支出減少。他撰寫了「拒絕混蛋守則」一書,把混蛋管理的策略與技巧都詳細說明。本書繁體中文版已由台灣大塊文化公司出版,二零零九年六月發行,全書共有兩百一十三頁。

蘇頓教授說,他這本書應該不是第一本,因為三十年前就聽說有人要寫一本有關混蛋的書。事情發生在美國舊金山一家小酒吧裡。你知道美國的小酒吧就像中國人喝小酒聊天的地方,大家不管認不認識都天南地北的聊,沒有人會想欺負誰,大家去那裡就是想開懷大笑,跟任何一個人無所不談。可是有天這家小酒吧來了一位老是想吃女服務生豆腐的混球,他不但欺負女服務生,而且還咒罵請他小聲一點的客人。最後終於有一位客人忍不住上前,跟這個粗魯的傢伙說:「你真的是非常了不起,我一直在找像你這樣的人。」

這個男的一聽,剛開始有點不知所措,還楞了一下,然後那位說他了不起的客人接著說:「我對你這種調調非常欣賞,能不能請教你大名?」這男的馬上就尾巴翹起來謝謝人家的稱讚,並說出自己的名字。然後那位客人對他說:「謝謝,謝謝,非常感謝。事情是這樣的,我呢,正在寫一本有關混蛋的書,已經寫完了十二種類型,而你剛好可以擺在第十三章。」他一說完,全場立刻歡聲雷動,那酒吧裡所有的客人都大笑到不行。而那個粗魯的男人不知是氣到,還是羞愧到,聽完後一言不發,過沒多久就連奔帶跑的逃出酒吧。

蘇頓說,這個故事證明了一件事,就是一顆老鼠屎就足以壞了一鍋粥,一個混蛋就能讓一大群人的溫馨感受瞬間消失。而混蛋經常用來貶低或打擊受害者的招數,他歸納出有十二大奧步,包括人身攻擊;侵犯別人的私領域,像亂拿別人的零食吃;或做出讓人不舒服的肢體接觸,例如性騷擾;或用言語或非言辭上的威脅恐嚇:或開尖酸刻薄的玩笑挖苦侮辱別人;或用電郵email咒罵別人;或是故意矮化別人,貶低別人;或公開羞辱別人;或無禮的插嘴;或用暗箭背後傷人;或擺出張臭臉;或是故意對人視若無睹。

可是任何人做出其中某一種或好幾種惡毒行為,還未必能叫他「正牌混蛋」。因為蘇頓發現,其實人人都可能「偶發性的」做出類似行為,例如出於嫉妒而跟某人說了句尖酸刻薄的話,但平常不會這樣。根據蘇頓的分類,做出這種突發性混蛋行為的人,只能算「突發性混蛋」。像他本人就曾因為誤會而罵過一位秘書,讓她哭了好久。蘇頓承認,他有時也會做出混蛋那樣的事。但真正的混蛋,必須像好萊塢最爛主管之一的史考特.魯丁那樣,五年內換了兩百五十位助理,其中一百三十位撐不到兩個禮拜。

不過細數最混蛋主管之一,又最有名的莫過於蘋果電腦的史帝夫.賈伯斯。蘇頓曾經把Steve Jobs和asshole連在一起,用Google蒐尋S.t.e.v.e一橫,J.o.b.s一橫,t.h.e再一橫,再接a.s.s.h.o.l.e,結果得出八萬九千四百個結果,比迪士尼前總裁邁可.艾斯納的名字,用同一方法蒐尋多四倍,比用甲骨文創辦者賴瑞.艾利森的名字蒐尋多一百倍。雖然蘇頓承認,像賈伯斯、艾利森這種人的確證明當個混蛋很有用。可是蘇頓引用數據指出,一般混蛋給團體造成的傷害,也就是某某人的「總混蛋成本」,多半大於他們對公司的貢獻。

蘇頓說,雖然「總混蛋成本」很難估算,但如果估算,就可以看出混蛋造成的傷害有多大。美國一項研究發現,某家高科技公司出名難搞的業務一哥,給那家公司一年耗費的「總混蛋成本」是十六萬美元,其中包括人事部門調停衝突的時間,高階主管處理的時間,招募並訓練助理的成本。因為這個人的助理都做不下去,必須一直找新助理,並且給予訓練。還有讓這個混蛋去上憤怒管理課程與諮商的費用等等。不過,蘇頓指出,混蛋給團體帶來的傷害,遠比這些數字來得嚴重。例如創新能力與創意低落、團體分崩離析、外部組織配合度大幅降低等。

可是很奇怪的是,許多團體對這種態度惡劣的員工或主管都姑息,因為這些混蛋往往也是公司的要角。尤其美國大學籃球隊教練,或職業棒球隊明星球員,由於球隊認為他們很重要,所以大家都容忍他們。蘇頓認為,這都是因為美國人相信「贏,不是最重要的事,而是唯一的事」,以致對有才華、聰明、不容易被取代的人,總會忍讓、縱容,甚至諂媚。整個美國社會充滿了一種價值標準認為:如果你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贏家,你就可以當一個不折不扣的大混蛋。不過蘇頓也發現美國社會的這個標準已經在轉變。

例如全球最大蒐尋引擎Google的公司座右銘,就是「Don’t be evil.」「不要使壞!」,他們要讓Google成為混蛋難以生存的地方。從招募新人就開始,先把看得出來的混蛋剔除。如果有人在辦公室使壞,就在績效評估過程中,讓這些混蛋受到懲罰,沒有機會升到管理職。另一家藍天航空公司也類似這樣,他們在新人面談時會注意,如果有應徵者對接待人員不客氣,他們一定不會錄用。蘇頓十幾年前在史丹佛大學系務會議上,也曾親眼看到他們如何用「拒絕混蛋守則」,拒絕延攬一位頗負盛名的學者。

當時有位教授聽到有人建議延攬這位知名學者後立刻站起來說:「我才不管那傢伙是不是拿過諾貝爾獎,只要他如何如何,我就絕不讓任何一個混蛋進來,破壞我們的團隊。」此話一出,不但引來哄堂大笑,而且大家還非常熱烈的討論,研究如何阻擋自大惡劣的渾球進入那個系,這就是蘇頓想到「拒絕混蛋守則」的由來。至於為什麼在一開始就要阻擋,因為他們發現,公司招募新人時,主管會錄用「地球上他們最喜歡的人」,也就是他們自己。因此,混蛋會像兔子一樣的大量繁殖,混蛋主管會引進他們的混蛋分身,在團體裡到處散佈毒液,鬥爭別人。

簡單的說,「拒絕混蛋守則」就是讓混蛋無法生存的一套規矩,這裡面包括像是如何縮短薪資差距、縮短社會地位差距。因為「差距」正是造成歧視、引出混蛋行為的根源。既便最小的一丁點差距,都可以讓人自以為高人一等。而混蛋,最擅長自我膨脹。不過,縮短差距絕非教員工害怕衝突。蘇頓強調,「拒絕混蛋守則」也要教導員工如何跟別人爭論,千萬不要矯枉過正,把公司變成拒絕衝突的軟弱者天堂。像英特爾就要全體員工接受「建設性衝突」訓練,教員工要「以相信自己沒錯的態度據理力爭,以承認自己犯錯的態度仔細聆聽」。

(其餘內容請聽有聲書摘)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書摘